kindle1126
首頁
部落格
悲慘的童年
發布日期:2025-07-24
分類:人生
# 小時候的童年傷害 >只有排版使用AI進行排版,全部內容皆由我自己寫,我最真實的想法 ## 為什麼是「童年傷害」 我從不說我的童年是開心的、快樂的,而是稱之為「童年傷害」。我的童年經歷塑造了我比別人更廣但也更沉重的世界觀,同時帶給我比別人更大的傷害。這些傷害從我有記憶開始,約莫四歲時,就已悄悄埋下種子。 ## 童年的起點:四歲的記憶 ### 父母離婚與最初的世界觀 從我有記憶開始,大概是四歲的時候,我的父母已經離婚,我和姐姐由爸爸帶著。那時,爸爸很愛帶我們到處玩,假日幾乎都在外面,讓我慢慢累積了對這個世界的認識,開始形成我的世界觀。那些時光雖然簡單,但對年幼的我來說,是一種探索與快樂。 ## 六歲的轉變:爸爸離開與奶奶的陪伴 ### 鄉下生活與安全感的建立 到了六歲,爸爸去中國創業,留下我和姐姐在家,由奶奶照顧。我們住在鄉下,姐姐常帶我騎腳踏車出去玩,或者跟著奶奶去菜市場買東西。雖然父母不在身邊,生活還算過得去。然而,這也是我內心封閉的開端。 ### 安全感的侷限 因為出門總有熟悉的人陪伴,我的**安全感**完全依賴於身邊的親人,而非自己主動探索世界。一旦到了不熟悉的地方,且身邊沒有熟悉的人,我會感到害怕、不知所措。因此,我幾乎不主動出去玩,總是待在家裡。這為後來的心理問題埋下了伏筆。 ## 八歲的惡夢:後媽與學校的雙重打擊 ### 後媽的雙標與自信的受挫 八歲時,我國小二年級,爸爸創業失敗回到台灣,帶回了一個嚴格的後媽。她對我的要求極高,卻充滿雙標。爸爸偏心,總是站在後媽那邊。例如,他們要求我曬衣服,說「家人應該互相幫忙」,但後媽幾乎從不參與。如果我質疑這一點,就會被罵。煮飯也是如此,總是我爸爸或奶奶負責,後媽從不幫忙,奶奶抱怨時,還會被爸爸責罵。 更糟的是,後媽和爸爸總抓住我的缺點不放,完全忽略我的優點。他們不斷批評我做得不好,我曾試圖反抗,問:「為什麼你們不看我的優點?」結果被狠狠打臉。那一刻,我非常錯愕,年幼的我無法理解為什麼嘴上說一套,行為卻是另一套。因為害怕與熟悉的人分離,我不敢反抗,只能被迫接受。這讓我的社交恐懼逐漸加劇。 ### 學校的嚴苛與不公平 在學校,國小二年級的老師也對我格外嚴格,彷彿只針對我一個人。我認真寫作業,一筆一畫努力把字寫好,但老師總說我的字不好看,卻從不批評其他同學。還有一次,因為同學卡住動線,我無法快速拿到東西,老師卻捏我,責怪我為什麼不快一點,而不是請其他同學讓路。這些經歷讓我開始害怕犯錯,擔心因為自己沒做好而受到傷害,這也成為我焦慮的根源。 ## 內心的傷痕與行為的改變 ### 過度思考與內心痛苦 因為這些經歷,我的內心開始容易難過。我不斷思考自己哪裡做錯了,過度解讀別人的話,即使他們可能無意傷害我,我的內心卻因此受傷。這種過度思考讓我痛苦不堪。 ### 國小三到六年級:壓抑與不正常行為 到了國小三年級到六年級,我常常感到內心不舒服,但不會表現出來。我把情緒壓在心裡,表面裝得正常,但內心卻與行為脫節。因為過度思考,我開始做出一些奇怪的舉動,結果被同學嫌棄、討厭。我很傷心,因為這不是我真正的想法,但我卻被當成「不正常」的人。 ### 校舍重建與安全感的喪失 那段時間,學校校舍重建,我們只能待在教室裡,這加劇了我在陌生環境的不安全感。家裡和熟悉的人身邊,成了我僅剩的安全港灣。 ## 童年傷害的長期影響 ### 高一的我:社恐與焦慮 現在我高一,童年的經歷深深影響了我。我因為過度思考,常常誤解別人的意思;在陌生環境中缺乏安全感,導致有些社交恐懼,不敢與陌生人交流。我特別容易焦慮,總在想:如果我這樣做會怎樣?不這樣做又會怎樣?我未來會如何?我該說什麼?是不是講錯話了?為什麼他看起來不想理我?我做錯了什麼? 這些問題像漩渦,困住我的內心,讓我在人際互動中充滿不安。 ## 結語:童年傷害的影子 我的童年並不充滿快樂,而是留下許多傷痕。從父母離婚、爸爸離開、後媽的雙標、學校的不公,到內心的壓抑與不被理解,這些經歷塑造了如今焦慮、社恐的我。我不知道如何完全走出這些陰影,但它們確實影響了我對世界的看法與對自己的認知。